【见仁见智】
上世纪末我国访谈类节目出现伊始便备受欢迎,迅速席卷荧屏,创造了诸多收视热潮,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随着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视节目样态的不断演进,传统访谈类节目难以吸引新时期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渠道拓宽、表达空间开阔而视听消费时间有限且碎片化的受众。
当下,纯粹的访谈类节目不再如往日般兴盛,开始出现杂糅融合其他类型元素的趋势,乃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新闻时政向”延续,“情感娱乐向”式微,“社会文化向”崛起。这一演变尤以《君品谈》《圆桌派》《十三邀》等涉及社会文化话题的访谈类节目,通过文化本质的回归创新艺术表达和美学呈现,契合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追求,从小众圈层的欣赏逐渐扩散到大众市场的追捧,成为引领思想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不可忽视的一股潜在力量。《君品谈》聚焦各领域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时代翘楚,通过极简的空间场景布局和深刻的主题立意挖掘,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面孔的气质风貌和宝贵道德的品格,裨益于崇高君子修养和独特君品文化的传承绵延。《圆桌派》凭借观点辨析、思想碰撞、价值反思的叙事内核构架起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的充分辐散,围坐谈笑间给人以启迪和纾解,在纷繁多元的舆论场中催生现实主义内涵,注入精神力量给养。《十三邀》秉持偏见和质疑的视角与嘉宾真诚对话,不仅运用极具穿透力与洞察力的议题重新审视社会现状和时代风向,更透过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传递出浓郁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气息。
访谈类节目要想完成文化价值的传播,依旧需要借助适合节目内容的艺术形式来完善自身,让节目具备审美性、艺术性,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观看节目。《君品谈》《圆桌派》《十三邀》等节目在嘉宾与主持人选择方面,都以主题内容定位和目标收看群体为主。主持人均有着说、谈、评、论四者于一体水乳交融的精湛功力,能够调控话语场中影像资料串联、关键词语转换、实时交流探讨等不同主体片段的灵活交替,并依托自身独到见解和认知格局带动信息量的加倍输出,做好文化价值传播的沟通桥梁。
此外,优质访谈类节目应该跳脱出泛娱乐化的趋势或者纪实性真人秀带来话题的简单方式,而应在即兴、双向、平等的互动交流状态中引导嘉宾分享真实而丰富的信息观点,张扬人文精神。《君品谈》等节目在访谈过程均保持着“恭敬的质疑,有教养的叫板”这一默契,充分尊重他人提出的观点,避免情节的琐碎和阻塞。而流畅自如的环节进展也让观众沉浸于双方对话所展现的各自独立人格与思想境界。当个体境遇和现实落点勾连起来,内容延伸到个人成长理念、家庭代际关系等维度上,不仅助益立体的访谈效果和独到的叙事创新,更推进访谈节目格局基调和责任价值的升级跃迁。
近段时间以来,“社会文化向”访谈节目获得好评和热议,不可避免招致大规模跟风、模仿的同质化现象,近年来已有数十档网生泛访谈类节目相继制播。然而部分节目忽视文化属性,与过度娱乐化的明星真人秀无异,致使价值导向出现严重偏差,引起不良社会反应。也有部分节目虽然拥有文化元素内核,但形式单一、内容雷同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影响力极其有限。
长远来看,未来这方面创作在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基本原则之余,同样亟须注入更多想象力拓宽发展空间。既要坚持呈现内容的厚重深度、探讨议题的犀利锐度与浸润心灵的贴切温度,以潜心磨砺锻造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也应当追求互联网思维和年轻化语态,探索访谈类节目个性诠释的话语空间,将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传播开来,实现艺术作品更长久的意义。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系研究生)
相关关键词: 访谈类节目